幾乎所有細胞的質膜均由脂質雙分子層組成,細菌也是如此。脂質雙分子層是不對稱的。細胞膜的外層主要由磷脂酰膽-堿和含膽-堿的鞘磷脂組成,而鄰近胞漿側的內層主要由氨基磷脂(包括磷脂酰絲-氨-酸、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乙醇胺等)組成。氨基磷脂由外層向內側的主動轉運是通過ATP依賴性氨基磷脂轉位酶(又稱反轉酶,flippase)實現的。這種不對稱分布的維持也是一個ATP依賴過程,這與胞內骨架活動也有一定聯系。
在細胞受損破壞時,氨基磷脂就會向周圍暴露。帶負電荷的氨基磷脂(特別是磷脂酰絲-氨-酸)實際上是凝血中間過程的催化表面,因為維生素依賴因子(凝-血-酶原、FⅦ、FⅨ、FⅩ)和FⅪ、FⅧ及FⅤ都需要裝配在它的表面,才能充分發生反應。因此,輸入多聚血紅蛋白溶液、ABO血型不合輸血﹑夜間陣發性血紅蛋白尿,大劑量抗體或抗生素造成細菌破損等情況均可造成氨基磷脂出現在血液循環中,則有可能引起血管內凝血。
作者等曾將塑料導管由股靜脈插入直到下腔靜脈,并給狒狒使用TNFα和蛋白C抗體,結果僅僅引起下腔靜脈和骼靜脈等處局部血栓形成;但若同時注入磷脂酰膽-堿/磷脂酰絲-氨-酸混懸液,則出現典型的DIC表現。鑒于氨基磷脂入血與DIC發生密切相關,故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氨基磷脂是敗血癥休克的一種自身毒素(autotoxin)。
內毒素可以引起氨基磷脂由膜內層向膜外層翻轉,其原因可能包括:
1.細胞受損
高濃度內毒素本身可以引起細胞嚴重損傷。細胞受損時,由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升高以及ATP依賴性氨基磷脂轉位酶活性降低,氨基磷脂可以發生向外層翻轉現象。
2.細胞凋亡
內毒素刺激單核/巨噬細胞和枯否細胞合成并釋放TNFα和IL-1β等促炎性細胞因子。這些細胞因子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激活其中的酸性鞘磷脂酶(acidsphingonyelinase,ASMase);ASMase引起鞘磷脂水解而產生神經酰胺(ceramide),神經酰胺介導血管內皮細胞凋亡。ASMase基因敲除小鼠可以防止內毒素引起的細胞凋亡。以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阻制神經酰胺產生,同樣也可防止細胞凋亡。實驗證明在細胞凋亡過程中,氨基磷脂翻轉現象遠較DNA裂解出現在前,從而使這些走向凋亡細胞的細胞膜變成促凝的;與此同時,這些血管內皮細胞膜上的凝-血-酶調制素、硫酸乙酰肝素以及TFPI都明顯減少,表明抗凝特性喪失。
總之,內毒素對凝血系統具有激活作用,主要是由于內毒素能誘導單核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表達TF,并使血管內皮細胞膜變為促凝性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