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鱟試劑,內毒素檢測儀,內毒素檢測試劑盒,基因重組鱟試劑,濁度法鱟試劑,顯色法鱟試劑,凝膠法鱟試劑,葡聚糖緩沖液,無熱原水,鱟試劑耗材
內毒素由脂多糖與蛋白質復合而成(圖1-2)。脂多糖為革蘭陰性細菌細胞膜表面的主要組成成分,在細菌和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脂多糖約占細菌干重的3.4% ,每個細胞表面約有一百多萬個脂多糖分子,它和蛋白質、磷脂、脂蛋白等共同組成革蘭陰性細菌細胞壁的外膜。脂多糖分子由親水性多糖和疏水性脂質結合組成,故為兩性分子,其中多糖體為雜聚糖聚合而成,如己糖(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等)、戊糖(pentose),庚糖(heptose)、鼠李糖(rham nose)等。因具有磷酸根基團,故表面帶有負電荷,進行免疫電泳時,在電滲作用下移向陰極。脂多糖分子的基本結構由三部分共價連接而成,即O特異性抗原多糖(O-specific antigen polysaccharide)、核心多糖(core polysaccharide)及脂質A。脂多糖憑借其脂質A結構錨定在細菌外膜磷脂層的外側部,在某些種屬細菌中脂多糖甚至替代了磷脂。
由于細菌來源不同和提取方法不同,內毒素的結構形態(tài)和化學組成可以不同。不同學者報道的脂多糖顆粒大小以及形態(tài)差異較大,其相對分子質量約1x106~ 20x106。根據對大腸桿菌、百日咳桿菌及鼠沙門菌的脂多糖的電鏡觀察證實,脂多糖為各種形態(tài)的膜碎片:如線狀、環(huán)狀、帶狀、細絲狀、小點狀,小泡狀以及板層狀等,均具有相似的表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