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毒素誘導的內源性細胞因子有哪些?
機體受內毒素(LPS)刺激后,可直接或間接地刺激免疫活性細胞產生多種內源性調節因子,故在體內形成一個細胞因子網絡。這些細胞因子在LPS生物學活性表達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比較清楚的由LPS刺激產生的細胞因子主要有:腫瘤壞死因子類( tumor necrosis factors , TNF)、干擾素類(interferons,IFNs)、白細胞介素類(interleukins, IL—s)集落刺激因子類(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CSFs)等。這類內源性因子可發揮免疫調節作用,從而起到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
內毒素與機體免疫系統的相互關系是怎么樣的?
我們生活在充滿內毒素的環境中,自我們出生的那天起,我們就受到細菌內毒素(特別是正常腸道菌)的感染,并與內毒素的“共生"狀態將持續整個人生。即使是消毒的食物亦含有內毒素,因為內毒素相當耐熱,200℃干烤亦需2~4小時才能使內毒破壞,因而我們不可能創造一個嚴格的“無內毒素"生命。動物實驗已證明,所謂的“無菌動物"對內毒素及細菌感染高度敏感,因而這種動物患細菌感染時的死亡率高,而一般的動物則對細菌感染及應用內毒素有相當的基礎免疫力。這一事實說明內毒素對于機體免疫系統的發育成熟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祖先在幾千萬年的進化過程中與自然界作斗爭的結果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內毒素適應狀態"。故而內毒素在人類進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設想,日常生活中體內極微量的內毒素的不斷進入,將伴隨人類整個生命過程,并成為一種具有高度活性的“外激素" (exo-hormone)。
內毒素檢測
自1980年美國藥典第二版收載細菌內毒素檢查法(鱟試驗法)以來,該項試驗在藥品質量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藥典1995年正式收載鱟試驗法(Limulus test)用于0.9%氯化鈉注射液等藥物的細菌內毒素檢查,最近又擬定將細菌內毒素的定量檢測納入2000版中國藥典。近年來國外在臨床方面應用鱟試驗法測定體液中的內毒素含量特別盛行,尤其是在日本,以合成基質法為中心的血漿中內毒素的含量測定研究進行得比較深人,我國也正在開展此方面的研究。但必須記住的一點是,對于臨床病人內毒素檢測的敏感性必須提高到1pg(10-12g/ ml)的水平,并必須更深入地了解內毒素檢測的意義。